凌云茶叶的现状,(亲眼所见的就说说,没见的也就不说了.)全县白毫茶种植面积已达到7000多公顷,茶叶加工厂发展到50家,1.1万户茶农从事茶叶生产,年产茶达2100多吨。可产干茶180吨,产值已达900万多元。可这么多的资源为什么就不可以把一个才10多万人口是贫困帽子脱掉呢?几年来渡日把整个县的茶山都走了遍,也接触了很多茶农茶商,大致上渡日归结了几点影响凌云茶叶发展因素.
一:落后封闭的思想!
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虽然有了不少的变化,可怎么变观念基本都没变,(这里说一事,政府组织扶贫,到大山里见还有农民住毛草房的,就下死命令一定要让这些农民住上砖瓦房,好啦就拨下钱,然后就让有关单位把砖啊瓦的给拉上山去给他,到了建房子的地方,按说政府给你送东西来啦,你得帮着卸车啥的是不?可农民说,又不是我要求你们送的,你们要送你们就自己卸吧...他还就管喝他的酒!这叫啥事嘛?)再说大点大家就可以想想这里的农民思想是怎样的啦,在他们看来,又贪心而又不会动动脑子去想想值得不值得.类似的还很多这里就不多说啦!
二:落后的制茶技术
如果说思想是根本,那技术就是问题的关键了,其实现在凌云的大小茶厂也都是机械制茶了,可控制这些制茶机器的人也和机器差不多,就只管把茶青往机器里一倒,然后就很机械的操作,而对茶叶制作过程中的各种变化根本不去管!茶叶的成品质量,品象,口感等对制茶时的温度和时间要求很高的,比如同是杀青,温度高点和低点就会直接影响成茶的香气和口感,现在整个凌云县的茶厂,基本上都还是用烧柴加滚筒杀青机来杀青的,工人也就只管往炉里加柴而不去注意温度的高低的,所以经常会有某批茶正好处在合适的温度而质量很好,其他的就不行.至于其他过程比如摊青,烘干等等的细节就更没人去考虑啦!...
三:政府错误引导
近年来,茶叶市场在铁观音和普洱茶的带动下蜂涌而起,凌云本就是茶乡,发展茶叶事业是对的,于是政府就鼓励农民大量种茶,还从外地引进外地的各种茶种让农民种,(目前凌云县的茶叶种有,本地野生白毫茶改良白毫茶,云大种,福云六号,桂林茶科所培育出的桂N号等等)要大量种茶就得大量的开荒,这样环境也被破坏了,植被没有了,从而也影响了茶叶质量!再就是凌 云的地貌是喀斯特地貌,山高坡陡,政府的鼓励也使得很多不合理的茶山就这样形成了...
四:其他条件
由于前面说的凌云茶山多是高山陡坡,而且有些很陡呢,50~~60度的都有,人不说采茶就是走上去都很麻烦,有些茶山从山下走上去再走下来都差不多要一小时,总不能让茶农一天上上下下走几次吧?走得来这茶还用采吗?茶山的茶树管理在这样的条件下也是很难的,天凉还好说,天热的话早上采的茶青晚上回到山下不少都开始发酵了呢!这怎么能做得出好茶?说白了凌云白毫茶本身茶种是好的,但是就因为这些细节问题往往就影响了茶叶成品的质量,从凌云白毫茶的分析来看,凌云白毫茶(茶树品种)是目前能适制六大茶类的全能茶树品种:春茶鲜叶含氨基酸3.36%、茶多酚35.6%、儿茶素总量18.29%、咖啡碱4.91%。适于制红、绿茶。红碎茶,颗粒匀润显金毫,滋味浓强,有特殊花香;制毛尖茶,白毫满披,形似银针,滋味浓醇,有栗香.这些好的优势往往不被看好,早些年碧螺春好卖啊,一窝蜂的都跟着做螺型茶,还美别人的名曰凌螺春,样子是做得象了,内涵没有啊!前两年碧螺春闹出为了制出的茶好看,制茶时放制茶油的问题,碧螺春是滑铁卢啦,这凌螺春不也跟着滑铁卢?去年几块钱一斤都没人买,这多浪费资源啊?不过当地人也还算"聪明",今年春茶出来啦,把去年的茶往新茶里一混,也就卖出去啦!这样的做法怎么会有好茶叶呢?再好的茶不也给弄坏了?心疼资源可不能这样心疼啊!...
(谈茶叶现状的不知道往哪发?就先发云萱这吧.)
|